春节,是指阴历正月初一,不是指立春。
为什么把农历一月称为“正月”,这个“正(zhēng)”表示什么意思呢? 在我国上古时期,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,各朝代都不尽相同。
据说,夏朝把一月作为每年第一个月,而商朝、周朝、秦朝却分别把十二月、十一月、十月作为每年的第一个月。这些朝代每更改月份次序,都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称作“正月”。 注意的区别:农历是阴阳历。 农历是阴阳历,两种正月不同,阴历正月是起于初一,而夏历的阳历(节气)正月即寅月的首日是起于立春后的该日,是论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。 最早的正月是节气建正, 因此,最早的正月是阳历(节气历)正月,历法建正(基点)里的夏历建寅是立春日开始。 后来才把阴历的相关月称为阴历的正月,夏历的阳历正月是寅月,包括二十四节气里的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,立春起的阶段15或16天的主要时间所在的那个阴历月,就定位阴历正月,如果来得晚,那么,阴历的上一个年要增加一个阴历月作为闰月来配套,否则对应不上。 而且目前老百姓所谓的正月是指阴历正月。
春节,是指阴历正月初一,不是指立春。
古时年终十二月属于“祭祀之月”,这个月份以祭祀为中心内容。究其形成原因:一、年岁交替,须祭祖祀神;二、天寒农闲,劳力充裕;三、野兽冬眠,狩猎良机。 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,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。我国的传统节日,无疑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,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,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农历正月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吧! 1、正月初一:春节,鸡日,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,佛教中弥勒佛诞辰,古代有元日、元旦、元正、元辰、元朔、三元、三朝、三正、正旦、正朔等30多种名称。
2、正月初二:犬日。
3、正月初三:猪日,小年期。
4、正月初四:羊日,孙天医(孙思邈)诞辰。
5、正月初五:牛日,破五日,开市,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。
6、正月初六:马日,送穷日。
7、正月初七:人日,又称人胜节,送火神。
8、正月初八:谷日,道教中阎王爷诞辰,八仙日。
9、正月初九:天日,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。
10、正月初十:地日,石头生日(祭石头)。
11、正月十二:火日,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,炒黄豆(老鼠眼),点百火,丢百病。
12、正月十三:上(试)灯日,关公升天日。
13、正月十五:元宵节,正灯日,道教上元节,是天官尧的诞辰。
14、正月十八:落灯日。
15、正月二十:天穿节,天穿节又叫补天节,“小天仓”,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。这一节日又与“雨水”节气相关。立春后的节气是“雨水”。古人认为,是日“天一生水”,应节则下雨、故谓之“天穿”。神话与节令像融合,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。天穿节的主要习俗:煎饼“补天穿”、天穿射、乱饭扎针。
16、正月二十五:天仓节(填仓节),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,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。所谓填仓,意思是填满谷仓。
原文来源:雨艺坊 微信公众号
|